每年4月,隨著氣溫升高,楊樹和柳樹的種子就會帶著白色絨毛隨風飄散,這是它們繁衍后代的自然方式。然而,這看似有著“四月飛雪”的浪漫,帶來的煩惱和安全隱患卻也讓人苦不堪言。近年來,全國各地精準施策,通過物理防控、“黑科技”等手段推進楊柳飛絮綜合治理,盡可能降低飛絮對市民生活的干擾。
飛絮看似夢幻,卻很“擾民”
楊絮和柳絮因其表面易吸附花粉、灰塵等過敏原,對于過敏人群來說接觸后可能引發皮膚瘙癢、鼻炎甚至哮喘。據東營市人民醫院皮膚科主任、副主任醫師王海英介紹,楊柳飛絮引起的過敏主要發生在上皮膚和呼吸道。因為柳絮含有油質和多糖類物質,所以易粘附于皮膚表面,或吸附于鼻腔等黏膜處,可以通過一系列反應過程,變成一種過敏原。“一般上午10點至下午4點是楊柳絮的高發時段。”王海英建議,過敏體質者在飛絮高發期應減少戶外活動,必要外出時可以盡量避開楊柳絮指數較高的時段,或者佩戴口罩、紗巾、護目眼鏡等防護裝置,盡量不穿易黏附飛絮材質的衣物。“外出歸來要及時用清水清洗裸露在外的皮膚,并及時清理衣服上的飛絮。如果皮膚瘙癢、紅斑、丘疹等癥狀嚴重,要及時就醫。”
漫天飛舞的楊柳絮不僅給人們的出行和健康帶來影響,還存在消防安全隱患。據消防人員介紹,飛絮含有90%的纖維和油脂,表面絨毛與空氣中的氧氣充分結合,一旦遇明火,可在2秒內迅速燃燒,且蔓延速度極快。此外,飛絮本身十分輕盈,著火后會隨風飄散,當它附著到其他易燃可燃物上時,就會引燃易燃可燃物,形成連環火災。
治理難度大,為啥不能換樹種
可能有人會好奇,飄絮年年治年年有,為什么不直接把楊柳樹換掉呢?
“這是歷史選擇與自然規律的疊加結果。”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國舫曾表示,楊柳樹的生態作用遠遠大于飛絮的影響,它們生長快,幾年工夫就是一片滿眼綠,遮陰效果非常明顯。柳樹樹形優美,楊樹高大魁梧,而且作為鄉土樹種,楊柳樹耐旱耐寒,對于北方城市來講,能夠為節約大量水資源。如果大量伐除這些樹木,會引起城市環境質量和景觀的下降,造成更為嚴重的生態損失。
此外,換樹種也要考慮成本問題。在淄博臨淄某園林公司經理于倩倩看來,像臨淄主城區行道樹上三四十公分的法桐,包括一些粗壯的楊柳樹,換掉很可惜,且投入成本大。不過,自從2019年負責城區的園林養護以來,他們幾乎不再種植楊柳樹了。即便遇到需要補植的情況,也會選用白蠟、櫸樹等樹種取而代之。
抑制飛絮,“洗剪吹”+黑科技輪番上陣
在山東濟南、淄博、濱州等地,飛絮已成為春季的“固定煩惱”。今年,濟南出臺了飄絮治理方案,對24.6萬株楊柳、懸鈴木分類施策,分批更新現有飄絮樹種;淄博市臨淄區派出“降絮突擊隊”,霧炮車與高壓沖氣車實施空地協同;濱州市啟用無人機噴灑高分子聚合物抑制劑,使飛絮在樹上粘結脫落,起到物理防治效果。
北京市除了傳統的噴水、剪枝等“洗剪吹”手段,今年還研發了凝絮劑、輕便手提式楊柳飛絮吸收機等黑科技。凝絮劑經水稀釋后結合高壓水槍、霧炮車,甚至無人機可均勻噴灑于樹冠之上,使楊柳絮在樹上粘結、收縮,失去飛行能力,進而減少飛絮危害。凝絮劑為無毒無害、環境友好型高分子有機物,在后期經過雨水和光照會自然降解。
河南新鄉從冬季和春季開始,就對楊樹和柳樹雌性植株進行了適度修剪,有效減少樹枝的數量,也間接降低了樹木開花的數量,從而減少了飛絮的來源。通過注射抑制劑,改變樹木內部的激素分泌水平,抑制花芽的形成,從而有效降低樹木開花的數量。
綜合目前情況來看,飛絮治理任重道遠,那該如何減少飛絮對生活的影響?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份防護攻略:
(海報新聞編輯 曲欣萍 綜合人民日報、工人日報、北京晨報、齊魯壹點等)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