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11歲男孩把100克金條吞入腹中”登上熱搜。據現代快報,該事件發生于蘇州,男孩在家中玩耍時,不慎將一枚重100克的金條吞入腹中。在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治療期間,男孩無法自行排出金條,最終醫生手術干預,克服金條體積大、密度高、表面光滑等難點,僅用半小時便成功完整取出,次日,男孩恢復進食,無任何并發癥發生,康復出院。
▲取出的金條
不少網友感嘆醫生醫術精湛,有網友調侃“吞金獸吞了真金”,也有網友發出疑問:古代所說的“吞金而死”,究竟是真是假?
“吞金”和其他異物有何不同,兒童誤吞異物該如何治療?紅星新聞記者采訪參與治療“11歲男孩誤吞100克金條”的醫生,對兒童誤吞異物進行詳細科普。
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普外科主治醫師周小剛告訴記者,“吞金而死”是一種古代典故,可能致死的原因包括制金工藝不足導致存在其他有害人體的重金屬、金制品外形不平整導致劃傷腸道、食用金制品過多堆積在腸道內造成危害等,但金元素本身無法被人體吸收,也不會直接對人體產生影響。
他介紹,在兒童吞食100克金條的案例中,被吞食的金條直徑(寬)約1.8厘米,但長度為7厘米,整體細長,患兒吞食時未出現窒息。
在本次治療過程中,最初,經過檢查,發現金條位于患兒胃部,由于兒童對于胃鏡較為抵觸,臨床中多采用無痛胃鏡,需要使用全身麻醉,但患兒來到醫院時,尚未滿足麻醉前禁食要求。在等待檢查前禁食期間,醫生發現,金條已位于小腸。值班醫生決定保守治療,觀察金條能否自行排出。
周小剛表示,在異物進入消化道內時,胃部的幽門較為狹窄,且十二指腸存在C形彎,這些區域都有可能導致異物難以排出,以患兒當時的情況來看,其異物已經通過幽門、C形彎,有自行排出的可能,且據當時觀察,異物金條較為平整光滑,患兒僅出現墜脹感,無嘔吐腹痛等腸梗阻表現。
▲影像資料
經過兩天多的動態觀察,發現金條仍未能自然排出,再次復查X片發現該異物位于盆腔沒有任何改變,自行排出可能性較小。考慮到患兒年齡小、腸道功能脆弱,傳統手術創傷大,醫院普外科最終決定采用“內鏡下消化道異物取出術”進行干預。術中,朱振偉、周小剛兩名醫生操控內鏡設備,克服異物體積大、密度高、表面光滑等難點,僅用半小時便成功將這枚重達100克的金條完整取出。
吞食異物后,自行排出、外科手術或者內鏡取出,究竟哪種方案更好?周小剛告訴記者,普外科曾接診不少兒童吞食異物的情況,但很難直接給出結論,需要結合具體的情況進行判斷,兩者對應不同的情況,各有優勢。一些小型異物可能更容易自行排出,但若異物較大或較重,甚至異物本身有對身體存在危害的特性,或是異物長時間滯留,還是需要考慮內鏡治療或者外科手術取出。
他提醒各位家長,在各類異物中,有幾類情況尤其需要注意,最好盡快就醫:若異物直徑大于2.5厘米,如硬幣、石頭、玉牌等,或異物長度大于6厘米的條形物品,如本次案例中的金條等,這些異物患兒較難自行排出,異物更容易停留于消化道;若異物本身對人體存在危害,如帶電、具有腐蝕性的紐扣電池,或具有磁力的磁力珠等,這類異物可能直接對患兒身體造成危害。
紅星新聞記者 陳馨懿
編輯 郭宇 責編 鄧旆光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