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端新聞記者 黃亞芳 實習生 許諾
4月3日,電影《不說話的愛》全國上映。這部由青年導演沙漠執導、張藝興領銜主演的影片,以聾人父親小馬與健聽女兒木木的無聲守護為主線,用細膩的鏡頭語言描述深刻的社會議題,成為清明檔口碑黑馬,各平臺評分位居第一。
截至目前,影片豆瓣評分7.0,觀眾評價“笑著笑著就哭了”“一包紙巾不夠用”。
4月10日下午,電影《不說話的愛》導演沙漠接受了頂端新聞記者的專訪,從創作初衷、演員合作到社會意義,揭秘影片的創作密碼。
△導演沙漠
以平視視角呈現,想讓近3000萬聽障群體“被看見”
談及影片的創作初衷,沙漠表示,他與聽障群體的結緣始于五年前的一則新聞。在與聽障朋友面對面交流后,那種生命力給了他很大的觸動,于是他便萌生了將聽障群體的生活通過銀幕展現出來的想法。
這一觸動促使他在綜藝《開拍吧》中拍攝同名短片,講述一對聾人夫妻試圖讓女兒開口說話的故事。四年后,短片擴展為《不說話的愛》這部電影,核心矛盾從“木木不愿開口”轉向“木木成為父親的溝通橋梁”。而這種改編源于沙漠在三年調研中的觀察,他發現,聾人家庭中,孩子往往是家庭與外界溝通的紐帶,他們用純粹的愛消解了語言的隔閡。
影片摒棄了傳統對特殊群體的“苦難敘事”,轉而以平視視角呈現他們的生活日常。沙漠表示:“聾人不需要被憐憫,他們需要的是平等的尊重,他們的樂觀與生命力本身就是一種力量。”
例如,片中聾人角色在麻將館談笑、用手語“吵架”等場景,既真實又充滿煙火氣。這種創作理念源自對近3000萬聽障群體的深度走訪:“他們的笑大方磊落,不卑不亢,這是對生活最有力的回應。”
近30位聾人演員的參與,張藝興的“無聲突破”與聾人群體共情
在導演申奧的推薦下,沙漠發現張藝興的真誠、執著與角色小馬如出一轍:“他和小馬都有一股韌勁,他們對自己認定的東西是認可的,不放棄的,我覺得這個沖勁是跟小馬是非常的有高度重合的。”
沙漠介紹,手語有自己的獨立的語法,分自然手語和手勢漢語,自然手語是生活中的聾人打的手語;手勢漢語更像是一一對應漢語的手語,手勢漢語其實是脫離了聾人語言的表達習慣的,而非聾人的語言習慣的自然手語。
為貼近聾人父親形象,張藝興提前兩個月學習自然手語,即一種以表情和肢體為核心的聾人母語,并深入聾人社區觀察生活細節。在拍攝之初,導演沙漠就很明確的決定是要演員們打這種更純正、更地道的自然手語。如今劇組也收到許多聾人朋友的反饋,他們對張藝興的手語部分的表現是非常的認可的。
在我國,有近3000萬聽障群體,他們的背后,是近3000萬個聽障家庭。影片中的聾人小馬和木木,正是他們動人的生活縮影。沙漠表示,“聽障群體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看見”,希望小馬和木木的故事,能將聽障群體的生活作為一個“入口”,溫暖講述更普世的情感。
值得關注的是,為了真實呈現、真情發聲,主創團隊用時3年,真實了解、深入接觸聽障群體。劇組通過紅綠燈系統提示拍攝節奏,并安排三位手語顧問全程協助溝通。沙漠表示,張藝興經常和聾人演員用手語聊天,木木扮演者李珞桉與聾人演員的互動,比如通過分享零食的方式記住每個人的名字,這種尊重換來了銀幕上渾然天成的表演,讓沙漠不禁感嘆:兩個世界的碰撞竟能如此溫暖,他們無聲交流的力量傳達了無限善意。
用鏡頭譜寫“無聲的詩”,繼續關注“不被看見的角落”
影片以“去語言化”的表演形式,通過特寫鏡頭放大手語的細微表情,并模擬聽障者的感官體驗。例如,法庭戲中木木保護父親的眼神特寫、機場隔空手語的浪漫設計,以及麻將館鏡子前的無聲對話,均以視覺取代聽覺傳遞情感。
沙漠解釋,手語并不只是打手勢,而是要配合面部表情,往往同樣一個手勢不同的表情就代表不同的意思,他在影片中特意呈現的特寫鏡頭,比如表情和眼神,就是要配合手語語言來傳遞信息。當聽覺上缺失的時候,更多的是從手勢和表情去彌補主觀視角,更多的是模仿聾人的感受。
“當我們把耳朵堵上的時候,其實會有一種強烈的危機感,這時我們就會立刻利用眼睛盡可能地去捕捉信息,所以很多時候會拍一些這樣的鏡頭讓觀眾更能感同身受。”沙漠說。
影片在光影與音效的細節上也十分用心,比如影片中木木出現的畫面是太陽,通過光影對比強化她的純真與力量;而音效設計則刻意弱化環境聲,加入鯨鳴與海浪聲,隱喻聾人內心世界的深邃與孤獨。
影片后半段中犯罪線則是影片另一大膽嘗試。小馬因信息閉塞陷入騙局,折射出聽障群體面臨的系統性困境。沙漠坦言:“在兩年多的調研里,我們發現聾人群體的信息更加閉塞,他們不方便去報警申冤,很容易就變成了犯罪分子目標。因此這部分的呈現也是在反映很現實的困境。”
作為一名青年導演,沙漠憑借《你好,舊時光》《我要我們在一起》等作品,始終聚焦現實題材中的細膩情感和一些“不被看見的角落”。談到未來的規劃,沙漠透露,下一部作品即將官宣。
來源:頂端文娛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