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以“科技賦能灣區,聚勢領航新程”為主題的“讀懂中國”學術沙龍系列活動——灣區科技創新對話在廣州舉行。活動由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會同粵港澳國家應用數學中心主辦,展示大灣區、廣東、廣州在人工智能、低空經濟、文體科技、金融賦能等領域創新發展成效,為廣東、廣州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
徐偉新:大灣區經濟總量超14萬億元,就靠創新
“粵港澳大灣區,以不到全國0.6%的國土面積,創造了全國14%的經濟總量,即使面對世界經濟低迷、增長放緩,大灣區的經濟總量在2023年也超過了14萬億元,靠的是什么?就是創新。”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會長、中央黨校原副校長徐偉新在發言時如是表示。
徐偉新表示,在新技術的牽引下,比亞迪、小鵬汽車、大疆、億航、極飛等一批批科技創新企業噴涌而出,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聚勢騰飛,凝聚著廣大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的智慧與汗水。
黃奇帆:這5類機器人是發展方向
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作了主題發言,并專門提到了機器人產業。他認為,不應把傳統工業生產線上從事自動化生產的機械化、自動化工具當作機器人,它們只是沒有靈魂、按程序辦事的內置程序、自動化工具。
黃奇帆認為,真正的機器人要有“人的大腦”,具備分辨是非黑白、分清東南西北的判斷能力;同時要有聯想能力,例如讀了唐詩三百首,又會寫出三百首之外的其他詩詞;還要有創新能力。“一個機器人如果沒有這三種人類基本的思考問題的能力,那它的大腦就不能與真正的人類大腦相提并論。”黃奇帆說。
黃奇帆認為,真正的機器人,要有“人的五官”:“人根據五官的感覺反饋做出各種判斷。沒有‘大腦’和‘五官’的機器人是沒有靈魂的。”
黃奇帆表示:“現在機器人的發展還處在早期,但是機器人的時代正在到來,未來10年至20年,全世界會有幾億個甚至幾十億個機器人。”
對于未來機器人將往哪些方向發展,黃奇帆將其分為5類:第一類是產生社會產業改革,用于制造業等產業使用的機器人;第二類機器人是從事社會服務、家庭服務的機器人;第三類是可以為企業領導、各種建筑師、設計師與專業人士服務的秘書式機器人;第四類是各種智能終端,如智能眼鏡、智能頭盔等;第五類是現在已在推進的車路云一體化的智能駕駛汽車及無人機等。“這5類機器人都必須是能夠根據社會場景靈活應對的有靈魂的機器人,需要對各種場景有現場的、隨時的、條件反射式的思考判斷能力,而不是按自己的程序進行慣性式運行的機器人。”
文體科技界代表:以灣區科創基因賦能十五運
活動中,各界專家代表齊聚一堂,共同解碼灣區科創基因,探討文體科技賦能十五運會的有效路徑。
酷狗音樂公關與品牌副總裁李旭表示,酷狗音樂對十五運會的支持將覆蓋音樂版權采買、內容生產、分發等各個環節。平臺將組織旗下音樂人參與十五運會主題創作與演出,積極助力賽事宣傳推廣。用戶也可以依托AI技術完成詞曲創作并向酷狗提交,優秀作品將有機會在十五運會的賽場上展播。
廣州市巨有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斌則表示,AI的應用能夠顯著提升體育賽事的觀賽體驗。例如在票務方面,通過AI技術,能夠實現高效精確的票務管理和觀眾身份驗證,增強安全預警能力。在交通方面,數字化車船調度系統能夠針對不同類型車輛進行智能調度,優化人流和交通流的管理,從而有效節省排隊等待時間,提升整體運營效率。
文 | 記者 黎秋玲 圖、視頻 | 主辦方提供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