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小洋山北作業區接岸結構工程(A標)階段性完工并通過驗收。整個小洋山北側作業區規劃建設7個7萬噸級、15個2萬噸級集裝箱泊位,12個工作船泊位,岸線6100米,防波堤7500米,建成后將強化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樞紐功能,提升我國在全球航運格局中的核心競爭力。
接岸結構A標工程項目包含843米長的2萬噸級集裝箱碼頭西段接岸結構及集裝箱碼頭與工作船碼頭之間39米長的銜接段,合計總長為882米的斜頂板樁承臺接岸結構,建成后對后方陸域具備防波浪功能。
項目建設需要克服諸多難點,施工期間除了離岸無腹地依托之外,還面臨寒潮、突風、臺風考驗。水上施工作業安全要求高,小洋北現場施工船舶眾多,日均在場近百艘船舶,水上施工船舶的安全面臨很大考驗。整個項目工期緊,工序多,受關鍵施工工序制約影響大,結構特點復雜,施工組織難度大。
面對復雜施工環境,洋山港海事局創新構建“三全三嚴三零”海事監管服務新體系,以智慧賦能、協同共治的治理實踐,筑牢安全屏障,確保項目早竣工、早投產、早達效。
一是“三全監管”織密安全網絡。構建“遠程電子/CCTV巡視+海巡艇動態值守+無人機巡查”的“陸海空”一體化監管網絡,實現重點水域全時段監控、風險隱患全方位排查、應急力量全要素覆蓋。對進入轄區的船舶動態進行嚴密監控,巡查進出港航道、施工水域是否存在“違規”船舶,及時發現并處置異常情況,織密安全監管網絡,為項目施工提供安全保障。
二是“三嚴執法”夯實責任鏈條。通過嚴格船舶準入、嚴控施工規范、嚴抓責任落實,建立“船方自查+項目部協查+海事檢查”三級防控體系。圍繞“船舶、人員、環境、管理”四要素,加大對涉水工程現場的監管力度,重點檢查施工船舶開航前自查落實情況、船舶安全配員情況、新進涉水工作人員持證和安全教育培訓情況和施工作業區域警示標志設置等通航安全保障措施。
三是“三零服務”賦能高效建設。踐行零距離對接項目需求、零延時響應企業訴求、零障礙共享監管服務數據。積極跟蹤臺風、冬霧強風等惡劣天氣信息,為工程提供精準氣象服務。制定《小洋山北作業區水上交通服務指南》,為船舶航行、停泊、作業提供安全管理建議,避免險情事故發生。指導施工單位制定應急預案,按照“分船種、分噸位、分風向”原則針對性制定惡劣天氣撤離計劃,避免施工船舶撤離避風“一刀切”,有效延長作業窗口期,切實保證工程建設進度。發揮海事專業優勢,對轄區水文環境變化加強分析研判,提前介入、主動掌握各施工項目關鍵作業節點和工程規劃,提前做好服務管控預案。
據介紹,小洋山北作業區總設計能力1160萬標準箱,預計2026年可形成初期產能150萬標準箱。目前,項目剩余7個標段正加速推進。
原標題:《小洋山北作業區建設接岸工程階段性完工,洋山港海事局創新機制護航》
欄目主編:祝越
文字編輯:王宛藝
本文作者:文匯報 張曉鳴 通訊員 單體斌 周燕文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