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巨頭中國移動(SH:600941),卷進了儲能賽道。
華夏能源網&華夏儲能(公眾號hxcn3060)獲悉,在日前舉辦的第十五屆中國國際儲能大會暨展覽會(CIES)上,中移能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移能源”)一口氣展出了30多款儲能產品。
這是中移能源首次大規模展出旗下儲能產品。
中移能源成立于2023年底,由中國移動設計院全資持股。中國移動設計院為中國移動全資子公司,也是通信領域唯一成建制的信息能源專業技術團隊。
當前,隨著全球能源轉型加速,新能源正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跨界”而來的企業越來越多。從注冊成立到目前僅僅1年多時間,中移能源便推出了如此之多的產品,既說明公司研發實力強悍,也展現了中國移動跨界發展儲能的急切心理。
電費支出太多,發展儲能迫在眉睫
華夏能源網注意到,早在2022年,時任中國移動董事長楊杰,就接連在三次國際會議上提出“能量信息融合創新”。楊杰表示,如今在信息文明時代,隨著“連接+算力+能力”的飛速發展,信息開始發揮主導作用,深度融入能量轉化和運用的全過程,推動能量實現均衡高效配置。能量和信息的融合創新,成為決定人類文明發展高度的關鍵所在。
也就是從那時起,中國移動開始探索信息和能量深度融合的落地應用。
當時,中國移動正在加速建設數據中心、智算中心及算力網絡,而數據中心又是能耗大戶,這使其在能源方面的開支變得更高。
數據顯示,中國移動2021年全年的電費支出已接近486億元,2022年更是攀升至約490億元,此后,中國移動每年的電費支出穩定在500億元左右。
一方面為了滿足自身對能源的需求,一方面為了節約開支,同時還能將新能源作為第二業績增長曲線,這些都決定中國移動必須在能源領域有所動作。
2023年底,中國移動和寧德時代(SZ:300750)共同成立信息能源聯合研究院,定位在致力于開展全場景、全生命周期的信息能源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究,建立信息能源產業新生態,開辟能量運營新賽道,推進能源產業綠色轉型升級。
隨后,中移能源正式成立,專門推進能源研究和應用。
中移能源核心業務涵蓋數字儲能系統集成、智能微電網、數據中心節能改造及智慧能源管控運營等領域,圍繞“發—轉—儲—用”構建全鏈條能源服務體系。
華夏能源網注意到,在本次展會中,中移能源展出的儲能產品也是圍繞上述領域展示的。共分5大類,包括通信站點備儲一體化解決方案、浸沒式UPS鋰電產品、工商業儲能產品、低溫光儲備一體化解決方案、應急供電產品等。
優勢明顯,實力尚需證明
作為國內通信行業的領軍者,中國移動跨界能源的優勢得天獨厚。
首先,當前包括儲能在內的新能源行業都遇到了瓶頸,尤其是在價格持續走低、成本承壓的背景下,傳統的生產模式弊端日益凸顯,急需創新突破。
而進行數字化管理,實現精益化生產則是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經營成本的最佳方式。中國移動不僅有基于信息能源基礎理論的前沿研究,還擁有新一代信息科技的技術沉淀,恰好與新能源行業的需求相契合。
其次,在能源轉型和節能降耗的大背景下,能源管理已經成為各行各業的迫切需求。中國移動可以充分發揮數字化優勢,運用大數據與云計算技術,為企業量身打造能源監測、節能優化等定制化能源管理解決方案,幫助企業降低能耗、節約運營成本,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最后,隨著電力市場改革的深入,新能源參與電力市場交易已經成為必然趨勢。要在電力市場交易中獲得較好的收益,離不開數字化和通訊技術的提升。同時,中國移動還可以依托數字化和通訊技術,通過虛擬電廠等方式,將分布式能源站點整合起來,參與電力調峰和調頻市場,為電網提供平衡服務。
華夏能源網注意到,中移能源開發的儲能產品均為自主開發、設計。在2024年8月,中國移動公示的2024年至2025年一體化能源柜產品集中采購項目中標結果顯示,其智能型一體化能源柜標包由中移能源包攬。
這種“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操作雖然無可厚非,但對中移能源來說,其產品實力還需要更多的證明。畢竟,自產自銷不是最終目的,中移能源還需要去更大的市場中搏擊風浪,與更多儲能企業在同臺競技中贏得認可。
(轉載請標明出處,文章來源:華夏能源網)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