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消化道腫瘤高發國,但早期診斷率不足20%。今年以來,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消化內科主任王東領銜消化內鏡中心團隊,運用熒光染色共聚焦顯微內鏡檢查技術,為患者檢查累計發現早期胃癌20余例、食管早癌10余例、結腸早癌40余例,包含直徑小于1cm的微小癌。
相比傳統白光內鏡,共聚焦顯微內鏡通過實時在體細胞級成像技術,可精準識別早期胃癌、食管癌等消化道早癌的黏膜層病理改變,對早期胃癌、食管癌等消化道早癌的檢出準確率顯著提高。
69歲的嚴女士,在常規體檢胃鏡檢查中被發現賁門部黏膜色澤異常,通過共聚焦顯微內鏡進一步檢查,當場確診為低級別上皮內瘤變,結合患者情況,專家建議選擇藥物治療。“傳統診療模式需要經歷多次檢查并等待病理報告,過程較長,我們現在能把診斷和治療濃縮到一次無痛內鏡檢查過程中,實現快速‘診檢療’一體化。”王東介紹,“該技術可使患者平均節省7-10天確診時間,醫療費用也可大幅度降低。”
“熒光染色共聚焦顯微內鏡檢查,是運用共聚焦顯微內鏡系統,通過靜脈注射熒光造影劑,實現1000倍光學放大效果,檢查過程中實時獲取0.2-0.5cm細胞級極早癌顯微影像,將傳統內鏡的‘宏觀觀察’升級為‘細胞病理層面的即時研判’,好比給內鏡裝上‘顯微鏡’、給內鏡醫生戴上‘分子透視鏡’,醫生可直接在患者體內觀察細胞異型性和微血管異常,對可疑病灶進行即時在體病理診斷,大幅度減少了反復活檢創傷。共聚焦顯微內鏡使微小癌變病灶的實時在體診斷成為可能。”王東主任進一步介紹,目前正與人工智能團隊合作開發實時輔助診斷系統,未來有望實現云端遠程會診。
隨著熒光染色共聚焦顯微內鏡檢查技術的臨床普及,消化道腫瘤防治正在由晚期搶救轉向早期根除。該技術適用于萎縮性胃炎伴腸化生患者、巴雷特(Barrett)食管高風險人群、結直腸側向發育型腫瘤和常規檢查難以判定的模糊病變。
上海第九人民醫院消化內科還專門開設了“胃腸早癌內鏡專病”和“早期胃腸腫瘤內鏡”專病門診,為患者提供消化道腫瘤早期防治服務,助力實現消化道腫瘤早診早治。
原標題:《共聚焦顯微內鏡助力精準診斷消化道早癌,上海九院開設專病門診》
欄目編輯:馬丹
本文作者:新民晚報 左妍 通訊員 楊茹潔
題圖來源:新民制圖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