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9日電 題:開放合作的力量不可阻擋——人工智能大潮激蕩的時代思考
辛識平
“天工”“長安鏈”“RISC-V處理器核”“理想整車操作系統”……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上,一系列開源成果集中發布,引發廣泛關注。“用創新帶動創新”,不僅有助于放大創新的乘數效應,更彰顯著中國引領開源之潮流,在開放合作中與世界共創未來的氣度與智慧。
不拒眾流,方為江海。中國的人工智能發展,走的是一條開放合作之路。當某些國家大部分頂級AI大模型選擇閉源,采取開源策略的DeepSeek如同一個“破局者”,將代碼、模型權重和訓練日志全部公開,讓任何人都可以自行下載與部署模型。開源就是開放,合作創造機遇。因為開放共享,人工智能技術得以賦能千行百業,打開了日益廣闊的應用場景,生動詮釋了“相通則共進”的道理。
開放合作,體現著海納百川的廣闊胸懷。從古道駝鈴到海上帆影,從文學藝術到科技交流,中華文明的傳承發展中,始終有著兼容并蓄的文化基因。當創新之力開啟未來之門,中國積極推動人工智能普惠發展,主張開源人工智能技術,促進人工智能服務的可及性,實現各國共享智能紅利。不忘本來、吸收外來、胸懷世界、面向未來,中國創新的步伐越來越穩健,讓“獨行快,眾行遠”的合作故事不斷書寫新篇章。
開放合作,順應了科技發展的大勢所趨。實踐已經反復證明,科技進步是世界性、時代性課題,唯有開放合作才是正道。人工智能的發展,有賴于數據共享、算法優化和算力協同,更加需要通過互利共贏構建開放的創新生態。任何形式的封鎖和脫鉤都會阻礙技術創新與應用,與發展大勢背道而馳,終將徒勞無功。時代潮流滾滾向前,開放合作的力量不可阻擋。唯有拆墻破壁、攜手前行,才能讓人工智能的發展動力更加強勁、前景更加廣闊,一起繪就智能時代“美美與共”的創新畫卷。
開放合作,也是完善治理的必然選擇。人工智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新動能,也在法律、安全、就業、道德倫理和政府治理等方面提出新課題。“人類需要安全、有保障、可信賴的人工智能技術,合作精神和凝聚共識連同標準化工作,對于人工智能發展的成功至關重要”“AI安全相關的國際協作迫在眉睫,需形成更廣泛的深度國際合作”,中外學者的探索,不斷深化對智能時代治理問題的思考。倡導“以人為本、智能向善”,發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向第78屆聯合國大會提出加強人工智能能力建設國際合作決議并獲得一致通過……一系列中國方案,以增進人類福祉為根本目標,以包容普惠、公平公正為價值標準,旨在通過完善治理框架和標準規范,體現了破解人工智能治理難題的大國擔當,有利于促進全球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安全發展。
“中國愿在人工智能領域與各國共推發展、共護安全、共享成果。”習近平總書記的宣示令人振奮。把握國際科技合作這個大趨勢,讓開放開掘創新之源,讓合作匯聚攻堅之力,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前沿技術必將成為造福各國人民的“文明之火”,照亮屬于全人類的光明未來。
全部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