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許文秀)“地鐵讀城 閱見武漢”集章打卡是近年來武漢地鐵踐行“以城為書、地鐵讀城”理念、助力全民閱讀推廣的成功實踐。該項目自2022年至今已吸引8萬余人次線下參與,活動以地鐵為線索、印章為依托,串聯起城市文化脈絡。
武漢工程大學土木工程與建筑學院已連續四年攜手武漢地鐵集團共同打造“地鐵印刻”項目,截至目前,已設計推出系列圖章150余款。
建筑美學邂逅城市脈搏
七年前,武漢地鐵建設正酣,日均客流突破300萬人次。大家搭乘地鐵通勤、游玩、會見朋友,見證“武漢每天不一樣”。列車滿載著大家對于城市的美好回憶。地鐵站點也是城市的節點,而印章正可以成為這個節點的一張小小名片,于是“地鐵印刻””團隊在武工大應運而生。
對于團隊成員而言,地鐵不僅是交通工具,更像一條流動的紐帶,串聯起武漢的AB面——A面是飛馳的現代都市,B面是沉淀千年的文化根脈。
團隊依托建筑學專業視角,以“一線一色、一站一景”為設計原則,從武漢的地標建筑、歷史遺跡與市井煙火中汲取靈感。四年間,團隊累計推出150余款地鐵印章,每一枚都經過實地采風、方案迭代與細節打磨。例如光谷四路站印章,以空軌為原型歷經20余稿優化,最終以流暢的線條勾勒出光谷的科技感;而黃鶴樓站則融合飛檐翹角與江水浩蕩,再現“白云千載空悠悠”的詩意。
流動的地鐵成為可讀的書
2021年,團隊在武漢規劃展示館舉辦首場印章藝術展,以“站點—圖案—文化”為主線,首次將地鐵印章帶入公眾視野,引發市民爭相打卡。
2022年,團隊與武漢地鐵集團深度合作,在第十屆地鐵讀書節推出覆蓋40個站點的集章活動,迅速成為現象級文化IP。此后,在網友們“永久保留集章體驗”的呼聲中,團隊開始拓展文創產品線,開發集章手冊、主題市集攤位等,讓城市情懷持續升溫。
2023年,第十一屆地鐵讀書節在黃浦路站啟動,活動首日,集章本被搶購一空。同年,“黃鶴樓”主題市集吸引上萬游客駐足,成為外地游客感知武漢的窗口。
從線下打卡到文化共鳴
2024年#地鐵讀城 閱見武漢#話題閱讀總量超過6000萬,“地鐵讀城”成為武漢地鐵4月—6月間最為熱烈的討論話題。
網友們分享集章本上的“城市拼圖”。有人將集齊三年印章制作成時光軸,有父母們將集章打卡與親子活動結合,帶著孩子們在一座座地鐵站中串聯城市的歷史文化,讓城市記憶在代際間傳遞。外地游客在個人社交平臺上寫道“比起其他城市的匆匆而過,這次集章打卡活動讓我更多地關注到了武漢這座城市的歷史底蘊和人文風貌。”武漢大學一研究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提到,“如果不是集章打卡活動,我可能不會去武漢這么多地方,這個活動讓我發現了不一樣的武漢。”
今年,武漢地鐵讀書打卡活動于4月10日再度啟動,團隊設計的主題是弘揚傳承長江文化。起初,團隊考慮采用武漢之根盤龍城出土的文物紋樣,但經過多版方案的反復推敲,最終決定融合傳統水紋與江豚元素,設計出獨特的外框。從盤龍城的長江根脈,到“此地空余黃鶴樓”與“晴川歷歷漢陽樹”的黃鶴樓與晴川閣隔江對望,都展現了長江文化的獨特魅力。
“地鐵印刻”團隊成員們始終相信,每一枚印章,都是一枚棱鏡,折射出武漢的多元面貌;每一次打卡,都是一次對話,讓冰冷的鋼軌生長出文化的溫度。未來,團隊期待與更多市民同行,在快與慢、新與舊、本土與世界的交響中,讓這座“流動的城”永遠葆有“扎根的魂”。
全部評論 (0)